涛涛安静地躺在病床上,眼睛睁着,身体一动不动。如果不是气管被切开,身体上插着鼻饲管和导尿管,人们很难将这个清秀的大男孩与“植物人”联系到一起。在我国,据不完全统计,像涛涛这样的意识障碍患者每年增加7-10万,总数达30-50万。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董月青介绍,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脑科学和神经调控技术的应用,为准确评估和治疗“植物人”提供了可能。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涛涛,一个活泼开朗的山东大男孩,2年前因为意外卡到颈部,导致心跳呼吸骤停,随后经过抢救后住进了ICU。后期经过高压氧治疗后,涛涛有了一些变化,但仍没有恢复意识。
看着原本聪明伶俐的儿子,现在却成了植物人,涛涛妈妈悲痛万分。涛涛的姐姐一直在网上查阅各种关于昏迷促醒的治疗方法和相关领域的专家,最终找到了董月青主任。
经过充分评估,董月青决定给孩子实施“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昏迷促醒术。手术非常顺利,术后董医生还针对涛涛的情况使用特定的频率、脉宽、电流参数为其进行刺激治疗。
家属从最初的焦虑到出现点滴变化时的喜悦,再到见证涛涛能够独立行走,董月青说,从整个康复历程来看,家属要抱定不离不弃的决心。就像刚从昏迷促醒中心出院的一位2岁宝宝妈妈说的那样:“走着走着花就开了,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董月青介绍,意识障碍主要是指由于受了外伤、脑出血或者大脑缺氧、小孩脑炎等而出现的意识不清。最常见的状态有三种:昏迷、植物状态(即俗称的“植物人”)和最小意识状态。“只有植物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植物人,这类病人在治疗上确实存在困难,很难恢复;而最小意识状态的病人,通过积极治疗部分是可以清醒的。我们时常会将两种状态混淆,将它们错误地统称为‘植物人’。”
电极片植入颈部,刺激大脑修复
董月青表示,意识障碍治疗非常具有挑战性,国内国际一直在尝试各种方法,包括药物、电刺激,还有手术神经调控,比如脊髓电刺激(SCS)。SCS的原理就是把一个电极片植入到患者颈部,在锁骨下面埋一个刺激发生器,发出电流形成电场刺激。一方面通过刺激脑干网络结构来使大脑兴奋,另一方面改变大脑神经传导递质,最终让患者清醒。
除了脊髓电刺激,目前应用于昏迷促醒的神经调控技术还包括脑深部刺激器(DBS)、迷走神经刺激器(VNS)和巴氯氛泵。董月青表示,这几种技术有不同的适用症,例如,很多脑外伤的病人,大脑中刺激丘脑的核团损伤了,就做不了DBS,只能做SCS。
值得一提的是,业内把SCS称为“绿色昏迷促醒方法”,在不损伤神经的前提下,慢慢调理神经功能,通过长时间刺激积累,让病人恢复意识。董月清主任建议,“脑外伤的患者,在3-6个月之间接受评估和促醒为最佳。这类患者经过针灸和高压氧等传统治疗,在3个月后可能会慢慢恢复一些意识,如果依然没有明显的进展,评估适合就可以进行神经调控治疗。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是最严重的脑损伤,建议更早关注,治疗窗口期在1-3个月内。”
董月青主任认为,昏迷促醒治疗在以前的确叫人望而却步,只能应用一些常规保守的治疗,而今随着脑科学和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即使脑损伤严重的患者经正确的干预治疗也能产生意识上的变化。即使希望渺茫,大脑的可塑性和修复能力依然存在;同时也要认识到目前治疗的局限性,对意识产生机制认识的不足,限制了更有效的治疗的实施,因此目前促醒率并不高。